在鹤城区坨院街道新街村,有一座意义非凡的烈士墓。墓主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排长郑国辉,1950年,为保护当地百姓,他在剿匪战斗中英勇牺牲,从此长眠于此。令人动容的是,当地村民李传荣一家四代人,75年来默默守护着这座墓,传承着质朴而伟大的红色家风。
清明时节,广袤的农村大地散发着新翻的泥土气息,放眼望去,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热烈地绽放,微风裹挟着融融暖意,轻柔地拂过大地。70岁的退伍老兵李传荣,带着儿孙,怀着满腔敬意,步伐稳健地迈向郑国辉烈士陵园。陵园四周,松树挺拔伫立,四季常青的针叶透着庄严肃穆,仿佛是忠诚的卫士,默默守护着烈士的英魂。
李传荣缓缓弯下腰,双手紧紧握住扫帚,全神贯注地清扫墓前的落叶与尘土。每个动作沉稳庄重,似在与这片土地进行无声交流。
对于李传荣一家而言,守护烈士墓不是一时之举,而是长久的坚守。扫完墓,李传荣站在墓碑前,目光深情,回忆起郑国辉烈士的英勇事迹。1950年4月26日,大雾弥漫,郑国辉排长听到枪声后,为保护村民李传荣的父亲等人,毅然冲向土匪,最终不幸牺牲。
李传荣的妻子正细心擦拭着墓碑,多年来,她一直默默支持着丈夫的坚守。
李传荣的儿子李兵,也深受家庭影响。他带着孩子在墓前摆放鲜花,孩子小心翼翼地献上一束山花,眼中满是敬意。
回到家中,李传荣再次翻开相册,看着自己年轻时的照片,陷入了沉思。仿佛再次回到了90年代初期,病重的老父亲李先洪拉着他的手,立下“世代守护烈士墓”的家规。
如今,郑国辉烈士墓已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各界群众怀着崇敬之心,常来此深情祭奠。清明期间,一支身着迷彩服的当地民兵队伍,来到郑国辉烈士陵园。他们目光如炬,身姿笔挺,手中的菊花在微风中轻轻颤动,仿佛在寄托对烈士的无尽哀思。他们将菊花轻轻摆放在墓前,微微鞠躬,致以最诚挚的敬意。默哀结束,民兵们迅速整队,面向烈士墓庄严宣誓。
领誓人声音洪亮,字字铿锵。其他民兵紧握右拳,整齐划一地举起手臂,誓言声如阵阵惊雷,在陵园上空久久回荡。每一句誓言,都饱含着民兵们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承诺,对烈士精神的传承。
李传荣一家四代人,用岁月坚守着对烈士的承诺,传承着红色基因。他们的故事,是对英雄的敬仰,更是对家国情怀的深情诠释。这份坚守,也将激励着更多的人铭记历史,不忘初心 。
岁月的时光,在李传荣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曾经挺拔的身躯,如今也变得佝偻。但岁月的变迁,从未磨灭他对烈士的那份执着与牵挂。
(一审 刘皆妤;二审 杨晓军;三审 彭银梅)
来源:鹤城融媒
作者:记者 肖鹏 通讯员 柴均林 实习生 杨华玉 朱晔
编辑:刘皆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