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关乎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影响党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在新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需全方位、多层次强化党员教育管理,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落实培训规划,分级分类提升党员素养。党员教育培训规划实施细则是提升党员能力素质的行动指南。分级分类组织党员培训,能够因材施教,满足不同群体党员的学习需求。内容聚焦岗位需求,机关党员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著原文学习,强化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训练,提升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农村党员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农村电商运营、基层治理等实用技能培训,培养“懂技术、会经营、能带头”的乡村振兴带头人;企业党员侧重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围绕技术创新、安全生产、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等内容设计课程,推动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青年党员则需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党史学习、榜样宣讲、实践锻炼等方式,引导其在急难险重任务中践行初心使命。
严格组织生活,常态长效锤炼党性修养。“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 主题党日则是创新党内组织生活的有效载体。严格执行这些制度,常态化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能让党员在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中,不断反思、警醒与提升。党课传授知识,教育片敲响警钟,实践活动强化担当,促使党员党性修养在日积月累中得到锤炼。要强化监督考核导向,将组织生活质量纳入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对落实不力的严肃问责。建立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电子档案,记录学习出勤、发言讨论、作用发挥等情况,作为评先评优、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同时,畅通群众监督渠道,通过党务公开、意见箱等方式,让党员教育成效接受群众检验。
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确保党员管理无死角。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党员流动性增强,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迫在眉睫。压实流出地、流入地和流动党员三方责任,健全协作管理机制,是做好流动党员管理的关键。要规范组织设置,认真做好排查、登记与接收工作,结合党员流入情况灵活设立党组织,建好红色驿站、流动党员之家等“红色阵地”,督促流动党员及时到流入地党组织报到,精确掌握流动党员生活现状、工作去向、思想状况,确保流动党员底数清、数据明。
(一审 蒲淼;二审 杨晓军;三审 彭银梅)
来源:鹤城融媒
作者:刘逸帆
编辑:蒲淼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热门评论
打开鹤城融媒,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