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七旬老人捐赠2000余件红色文物: 传承红色基因 讲好党史故事
2021-04-06 15:07:39 字号:

《不朽的业绩----追寻鹤城红色印记》 

传承红色基因 讲好党史故事

七旬老人捐赠2000余件红色文物

记者:李娜

【导语】在咱们鹤城区,有一位74岁的杨吉生老人,他热衷于收集红色文物。去年,鹤城区国防教育中心建成开馆,他将自己毕生收藏的2000余件红色文物捐出,供市民免费参观。同时,他还担任义务讲解员,为参观者讲述文物背后的红色故事。

【配音】连日来,鹤城区国防教育中心红色文化馆迎来不少党员在这里接受党史教育,党员们围着玻璃展柜聚精会神地听红军长征的故事。人群中一位身穿迷彩服、戴着党徽的老人正在为大家做着讲解,他就是杨吉生老人。

【同期声】杨吉生:我觉得对于我们后代教育意义很深 这些事物都是很难看到的  对我来讲  特别珍贵 这些红色文物  教育后代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配音】杨吉生出生于一个革命家庭,其父亲毕业于黄埔军校,姑父也是一名共产党员,都喜欢收藏红色文物。受父辈们影响,他从小就经常听革命英雄故事,慢慢地对红色文物产生浓厚的收藏兴趣。

【同期声】杨吉生: 一个是情怀   另一个也是上瘾了   只要听说哪里有 有钱没有钱 都要想办法把它收回来

【配音】十几岁时,杨吉生跟随母亲到了北方生活,收藏红色文物的习惯也一直没有改变。白天,杨吉生在工厂里努力学手艺,油漆、绘画、木工等活儿,晚上一回家就研读红色书籍。当时,在工厂工作的工人有许多是红军后代,他从工友那里一打听到红色文物的消息,就用省吃俭用存下的钱买回来收藏。

【同期声】杨吉生: 那时候在北方打工  在北方也看到很多抗日战争的东西  还有一些红军的东西   我就一边做事赚钱就一边收集  慢慢地就收集成规模了

【配音】一边工作,一边收集文物,日子过得很艰辛。1982年,杨吉生回乡后办起了家具厂、木漆厂,生活才逐渐好转。慢慢地有了积蓄,他将更多时间、精力、财力放在红色文物收藏上。

【同期声】杨吉生: 听说哪里有  不管路再远  不管再艰苦  那个时候还比较困难 没有车  都是走路去  走一个通宵 就为了收一个东西

【配音】红色文物馆二楼,一面印有“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字样的党旗摆放在中间位置,谈及这面旗,杨吉生至今仍然很激动,当时油漆工一个月的工资才30元,他却舍得花200元将它买下来。

【同期声】杨吉生:我看到以后很惊喜  这是很难得的一个党史资料 跑了几次 通过朋友介绍  收集回来我好高兴 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要看看

【配音】近年来,杨吉生走访贵州遵义、江西井冈山等地,收藏的各类红色文物更多了,其中不乏许多价值珍贵的文物。了解到鹤城区国防教育中心要建红色文物馆,他将精心挑选的2000余件红色文物无偿交于馆内展览,并担任荣誉馆长,负责馆内日常宣讲、文物整理等工作。

【同期声】杨吉生:我想要搞就要搞成规模 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就在想   老了的时候  建立一个大型红色博物馆

【配音】鹤城区国防教育中心自去年4月开馆以来,接待上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各类团体来到这里进行党日活动。很多党员、干部和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在这里深入了解党史、革命史。

【同期声】参观党员  刘玉:杨老这么多年致力于这么一件事情  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默默地付出 才能让我们看到这么全面 精彩的展馆

【配音】今年,鹤城区在筹备建设党史博物馆,杨老又开始忙活了起来,争取为党史学习教育献一份力。

【同期声】杨吉生:我现在正在整理一些 与党史建党有关的文史资料  文物资料 正在收集  作为建党100周年献礼  让更多的人 看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来源:鹤城融媒

作者:李娜

编辑:杨立群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