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
一、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人们控制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资资料生产的能力。它反映的是生产过程中人同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
劳动力是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在生产中起看主导作用。
劳动资料是用来加工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是劳动者的劳动作用于劳动对象的传导物。
劳动对象首先是指生产工具,生产工具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劳动对象还包括工作场地、厂房、仓库、各种仪表、仪器等。在生产发展过程中,新的劳动资料不断代替旧的劳动资料。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对象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在生产力三要素中,劳动手段与劳动对象统称为生产资料,是生产的客观的物质条件,而劳动力则是生产的主观能动因素。只有生产力三要素结合起来,才能进行生产。
二、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资资料生产过程中所构成的社会或经济关系。它反映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表现出来的经济关系。生产费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不仅决定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而且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两者的辩证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共处于一个矛盾统一体中,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着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构成了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
第一,生产力是生产的内容,是活跃的,总是不停地向前发展形式,则是相对稳定的,二者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
第二,当一种适合生产力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刚建立的时候,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但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原来的生产关系就会成为生产办的障碍,最终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一矛盾运动可以概括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合——不适合——基本适合”这样一个过程,每一个循环过程都使社会发展到高一级的程度,表现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发-展状况的趋势。
四、经济制度及其类型
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是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的经济制度。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是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经济基出相适应的社会意识。
二者的辩证关系:经济基基础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土层建筑韵产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在一个社会形态中.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和它相应性质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表现在:上层建筑总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政权力量和思想影响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同有害于自己经济基础的旧生产关系及生产关系的残余作斗争。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它是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是推动社会前进的进步力量;当它为束缚生产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阻碍社会前进的力量。
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共存在六种类型的经济制度,即原始社会经济制度、奴隶社会经济制度、封建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制度和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制度。
第二节 商品与货币
一、商品
1.商品的含义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2.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知价值这两个因素的矛盾统一体。
(1)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首先必须是个有用物,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种有用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物品对人的有用性或效用,电就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2)商品的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为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是因为它们存在某种共同的东西,即它们身上都凝结着一定数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是指两者相互依存,统一存在于每一个商品之中。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尽管在生产时花费了劳动,但不能形成价值.不能成为商品。只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的物品,也不能成为商品。使用价和价值的矛盾,是指两者相互排斥,表现为同一个商品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不可能同时兼得。要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转让其使用价值;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让渡出商品价值。
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具有二重性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千差万别的具体劳动创造出千差万别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生产性支出。它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
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关系是:
二者是矛盾统一体。统一是指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付出了抽象劳动,它们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矛盾指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
二、货币
1.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这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货币的职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备,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五种职能,即:
第一,价值尺度。它是指货币作为衡量和计算其他一切商品价值量的尺度的职能。货币之所以能够作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第二,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第三,贮藏手段。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足值的金属货币。
第四,支付手段。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使商品能在买者缺乏现金的条件下得以流通,从而促进子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同时又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
第五,世界货币。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货币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必须以贵金属的自然形式出现。
这五种职能是相互联系的,从不同方面反映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在这两种基本职能的基础上,又产生了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
2.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指一定时间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为了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流通领域需要有—定数量的货币,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流通中的商品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投入市场的商品数量和它们的价格水平的乘积即商品价格总额,它和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成正比;三是同一货币的流通速度,即一定时期内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它和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
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中的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三、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凡是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发生作用: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照价值量讨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因为在影响和制约商品经济的诸经济规律中律支配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全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值足价格的内容和客观基础,价格则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决定价格。按照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的要求,价格应与价值相一致。但实际上,在商品交换中,价格往往同价值相背离:这是因为,价格虽然以价值为基础,但还要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要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涨到价值以上;反之,当供过于求时,价格就会跌到价值以下。因而,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边动。但这并不违背价值规律。因为,第一,价格不能长久地背离价值.更不能完全脱离价值,而是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的;第二,从较长时间或全社会来看,价格高于或低于价值的部分会相互抵消,商品的总价格和总价值是一致的:
所以,价格围绕价值这个轴心上下波动,不但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相反,正是价值规律强制贯彻其作用的表现形式。
3.
来源:
编辑:申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