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鹤城区芦坪乡尽远古村情况汇报
2013-08-15 22:14:27 字号:

  鹤城区芦坪乡尽远村距离怀化城区约21公里,县、乡两及公路贯穿其中,交通便利。全村为一个集中院落,辖6个村民小组,总面积约为5516.8亩,耕地810亩,林地2410亩,地貌以山岗丘陵为主,东与中方县相邻,地理位置突出。共有248户,958人,劳动力503人,现有外出务工人员283人。电信、移动网络已覆盖全村6个村民小组,63%的家庭安装了固定电话,55%的村民用上了移动电话,全村都能接收到电视信号。全村用于农田灌溉的水源来自四十湾水库,村内有主要灌溉渠道2条,总长度2.3公里,灌溉面积810亩。

  尽远村自然环境优美,历史凝重,文化底蕴深厚。村内有50年以上的古树20余棵,整个古村形成山抱水环,山水相依,古村如珠,山水如手,远远望去有如佛手握珠之状,此为古代风水学中的佳地,秀美之极,自古以来,文风鼎盛,素有“书乡”之美誉。村内规范宏大的明清建筑;有数不清的历史文物,这无不隐含了荩源人的智慧,折射出精深博大的古村文化风采,更记录着这块土地的沧桑岁月。俩母园、荷花池、行义小学等古迹尚在,陈祖虞藏宝、吴三桂冶驻兵、岳王神佑民救人等传说令人心神向往。

  一、尽远之源

  陈友谅原本是渔家子,在元末农民大起义中参加红巾军,后成为长江中下游一带势力最大的一支武装力量,和朱元璋分庭抗礼。1360年,他杀红巾军首领徐寿辉,自称汉帝,更引起朱元璋的愤恨。元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他与朱元璋军在鄱阳湖一带决战,史称“鄱阳湖之战”,朱元璋采纳郭子兴的建议,用火攻偷袭陈军,陈军大败。八月,陈友谅从湖口突围出长江,从船舱中探头出来,竟中流矢(弓箭)而死,全军覆没,其子孙及部下受到朱元璋的残酷迫害。朱元璋俘陈友谅之部,编之为丐户,俘其子孙九族贬随民,贱乐户。

  当时住在江西省的陈启济正好在陈友谅的九族之中,他听到这个消息后,为了不受到牵连,举家逃亡。一家人一路风餐露宿,走走停停,大约走了三个半月,来到了现在的走马田、团山一带。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都是芦苇,山下还有一条小溪,溪边长了很多荩草,溪水潺潺,荩草悠悠,环境优美。再沿着小溪往上游走到一个叫岩石城的地方,就没有再长荩草了,仿佛这岩石城就是荩草的源头。一家人就住在了这个地方,陈启济还给这个地方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荩源”,意喻:“荩草的源头”。陈启济开辟田地,伐木造房,妻子织布做饭,在这里养育儿孙。

  为了可以让子孙们都记住这个地方呢,陈启济决定要在这里留下一些标志性的事物,希望可以代代往下传。为此,他特意在村口修建了一口三角形面积约八分地水面的塘;用石头砌七层岩石在村门口,并修庙保护;用石头砌三个岩拱于溪边当桥用;用岩石做了9个200多斤重的款,沿溪放在水里,用来引水灌溉;开垦了伏三丘、肥三丘、瘦三丘共九丘田,这九丘田的相连处,一个人用一只脚可以踏着。

  为了便于记忆,最后他写了一首寺,把那些事物暗含在这首诗中。希望可以通过这首诗,使得自己的子孙世世代代不要忘记荩源:“荩草婷婷茂似春,源水泱泱碧如蓝,九丘粮田一脚塌,三拱桥下配九款,大塘独缺一只角,举步却蹬七层岩。”

  但是由于方言很多,经过一代一代的往下传,虽然标志被大家记住了,但是因为听不清听不准等种种原因,“荩源”村流传到现在便成了“尽远”村。

  二、明清古建筑群

  该建筑群始件建于明末清初时期,坐北朝南,均为一至三进不等的穿斗式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小青瓦双坡顶屋面,二侧为马头山墙,墙头施彩绘。至今,尽远村古建筑保存尚好,尚存明末清初具有欧式风格建筑2处,百年古宅大院4处,保存完好的民居有30余栋,占地面积6000余平米,其中古八字门非常具有特色且保存完好。村落自里至外石板漫铺,村内有荷塘多口。遗留下来的石刻基柱、大小石缸、扇形台阶及明清家具随处可见。在民居上有不少雕刻精美的门窗、栅栏及用于防潮抗震防虫的木头。整个村落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型制规整,做工考究。古巷道、古井,古建筑的门楣、门柱,墙头上的书画、雕刻,内容风格各异,反映出不同时代风貌和不同主人的理想情趣,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明清古建筑群。远远望去有如佛手握珠之状,山野环抱,流水潺潺,青瓦白墙与荷塘交相辉映,山水想依,美丽之极。

  该建筑群落民居深具历史文化底蕴,对于研究我国明清时期湘西南乡土建筑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三、俩 母 园

  陈祖汉是陈行义的孙子。陈祖汉有两个母亲,他的生母杨金娥是陈尊莲的爱人,陈尊莲的兄弟陈尊福的妻子丁秀娥没有生育过男孩子,就抱养了陈祖汉。为了孝敬两位老人,陈祖汉就出钱请人修了座花园,取名叫俩母园,表示对两位母亲的恩德不忘记,并常伴随两位母亲在花园里赏花。

  花园的大门上有副对联,内容是:读古人书心似斗,观天下事气如虹。横批:俩母园。原物虽然不在了,但还是尚有个别对联,还可依稀可见。

  花园的面积有一亩多,园内有花草数十种,较为稀有的有梅花、桂花、茶花、铁树、牡丹、含羞草等,这些花草都是从外地买来的。陈祖汉还专门养了一个叫陈瘸子的老人专门修剪花草,灌水施肥,并常年看守花园。园内的左边修有“逸仙阁”,陈祖汉常在此下棋、理发,园的右边有一口池塘,池塘上建有教堂,主人家的子弟在此读书。

  此园的修建工人大多是从宝庆请来的师傅。侄子陈方谁在日本读书期间,陈祖汉曾到日本看过陈方谁。他到日本经过很多地方,看到了很多新事物,开阔了眼界,所以建造花园的时候,陈祖汉本人提出了很多意见,使得很多欧式风格的房子出现在这偏远的小山村里。

  花园的房子里有陈放有许多根雕品,还有陈祖汉从日本回来的时候买了留声机、收音机、猴子等新鲜物,供来客观赏。花园的房子多已经不在了,但是地基什么的还是保存了下来,规模还是可以一目了然。

  陈祖汉本人特别爱好木偶戏,他私人出资组建了一个常年木偶剧团,成员有十来个,他们多是本地人。剧团常深入到附近的村落里演出,陈祖汉全全投资,但是不参与分红。木偶剧团就常在俩母园演出,因为当时的文娱节目很少,当时的人很喜欢看,常有很多人聚集在俩母园看戏。

  1950年的冬天,湘西剿匪时,时任四野战军四十七军一四0师团长的黎源将军曾在俩母园住了十多天,并召集荩源村有文化的人谈话(当时有民国大学的陈方轩,黄浦军校的陈方前,武汉大学的陈全文,湖南大学的陈方浩等)。教育大家要听共产党的话,要造福当地百姓。村里受过老将军教育过的人,解放后相继参加了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许多贡献。时隔50多年后的2004年夏,老将军带着妻子儿孙七八人,来到尽远村,他还特意去看了花园,追忆往事。

  四、行义小学

  行义小学的全名是“芷江县三合乡私立行初级小学校”,学校由尽远的村的陈祖汉(陈祖虞之弟)于公元1938年私人出资创办的,为了纪念祖父陈行义而取名为行义小学,校址设在陈祖汉私人的房子里,该建筑始建于清朝,现原校址80%还保存在。

  行义小学由陈祖汉担任校长,有男生也有女生,本地的男女同读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全校师生周一集中开会,校长报告本周要办的重大事件,周六集中开周会,举行讲故事、猜谜语、演讲比赛、唱歌比赛等活动。

  学校的师资情况:学校常年有6个教师,多数是外地流亡到此地的大学生,有安徽的、江西的和省内其他城市的,他们多是湖南大学等大学的学生,还有一些高中生,他们是因为抗日战争,被迫流浪。陈方谁是荩源有钱有文化的人物,他在留学期间接受了很多新的思想,他认为应该为家乡做点事,接受就把他们都请到行义小学来教书,工资大概是每个月250斤稻谷,由陈方谁支付。这些老师的年龄都在20岁以上,会唱会拉,他们都说普通话,讲课学生都听得懂。闲暇的时候常叫学生和他们学习伴琴演唱,当时唱的歌曲都是革命歌曲和一些流行歌曲,例如:松花江、打倒列强、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冲冲冲等

  另外还有本地的文化人在此教书,他们擅长毛笔字、画画等,口才相对次一点。本地的教师不拿工资,他们免费为家乡效力。

  学校开设的课程有:国文、算术、常识、图画、唱歌、体育。

  学生来源和读书奖励:男女兼收(男多女少),贫富不限,不收任何费用,春秋招生。陈方谁号召荩源的村民要把孩子送来读书,不要去当土匪,对哪家读书有困难的,邻里之间要相互帮助。每学期期末,学校奖励前三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奖励每人银圆两元(当时银圆一元可以买300斤稻谷)。虽然奖状上写明了一、二、三名,但是奖金却是一样多,这也是一种创举。

  当时本地实行的是私塾(点学制),就是一个师傅在一个村里只点读三五个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开办行义小学后,就用班级教学法了,很多学生集中在课堂里听课,老师在黑板上讲解教书。当时班级教学法,全乡只有行义小学一所。穷人家的孩子也可以开始读书了,走进了文化的大门。

  1941年三合乡创办了完全小学,校址是现在的芦坪乡中学(原陈氏宗祠),就停办了行义小学。

来源:

编辑:申湘华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